“一线工人安全帽一碰就碎”的多重拷问

2019-04-19 阅读次数: 910

日前,网传的一条“一线工人安全帽一碰就碎”视频引发热议。视频中,一名建筑工人模样的男子手持两个安全帽,据其介绍其中黄色的是一线工人安全帽,红色的是领导的安全帽。两个安全帽碰撞之后,黄色安全帽的顶部直接被砸碎。对于这一视频反映的问题,4月17日上午,应急管理部官方微博转发视频并表示:如果连工人的安全帽都不安全,又怎么能够实现生产安全呢?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决不能流于形式,浮于表面。

进施工现场必须戴安全帽,安全帽的质量必须符合国家标准,这是国家法规的强制要求,也是相关行业的基本常识。然而,依照规定,“在不超过4900N冲击力下,帽壳不得有碎片脱落”的一线工人安全帽却一碰就碎,显然让法律法规沦为一纸空文。

实际上,视频拍摄者窦师傅反映的不是新问题。早在2007年,央视的《每周质量报道》就报道过“夺命”劣质头盔的问题,讲述了浙江省杭州市“劣质头盔”造成工人头部受重伤的案例。又据中国质量新闻网2018年9月的报道,2018年浙江省安全帽等产品监督抽查公布的结果显示,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抽查的26家企业的26批次安全帽产品中,有2批次不合格,批次不合格率为7.7%。

据了解,一些塑料回收加工厂大量收购使用过的废旧塑料袋,经过简单回收处理后,打成塑料粒子,作为原料卖给头盔生产企业,头盔生产企业再用这些原料生产头盔。价格非常低廉,仅6、7块钱,建材市场随处可以买到。而这些安全帽大多是戴在了一线劳动者身上。

红色的、领导的安全帽将黄色的、一线工人的安全帽轻易击碎,其中投射出的“安全帽按颜色分等级”的“现场管理学”更让人担忧。如果说不安全的安全帽打破了有形的安全屏障,“分质量等级的安全帽”则竖起了无形栅栏,前者危害工人的生命安全,后者伤害工人的人格尊严和生命平等价值,在倡导职业平等、生命至上的现代文明社会,分等级的、不安全的安全帽是对基层劳动者的双重伤害。

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决不能流于形式。天下大事,安全第一,安全帽的合格更是事关生产中的每一个人,无论是安全帽的生产厂商、销售商、相关监管部门,还是负责采购的企业、施工队,都应对此负责、严格把控,切实保障所有作业现场参与者尤其是整日工作在一线的工人的安全。这是安全生产的法律要求,也是人类文明的基本道义。

因此,对于该视频引发的舆论聚焦,相关部门要闻风而动,调查劣质安全帽的来源及采购途径,追查相关企业、个人的责任,严格落实劳动安全保护法规,明晰安全帽等劳保用品的采购、使用、管理流程,不要让劣质安全帽成为久治不愈的“顽症”,威胁劳动者的身心健康。而企业单位也要尊法循德,强化责任、加强管理、将劣质安全帽拒之门外,把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到实处, 把员工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否则,若安全帽起不到应有的防护作用,一旦发生伤亡事故,悔之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