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技能形成与提升体系 打牢制造强国人才基础

2018-05-16 阅读次数: 1056

 提高技术工人待遇,肯定其社会地位,能够极大改善其生活质量,增强其职业自信,进一步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有助于实现企业发展模式的转型升级。

《关于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意见》的出台,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地位观和职业观,树立劳动光荣、劳动自豪的社会风气,从思想上转变青年人择业观,肯定技术工人的社会地位,认同他们为社会作出的贡献,引导人们在思想上尊重技术工人。

素质是立身之基,技能是立业之本。创新技术工人培养模式,对于解决当前技术工人整体水平不高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意见》提出构建技能形成与提升体系,即通过改革和完善相关制度,有效干预技能形成的过程,形成有利于提高技术工人队伍技能水平的体制环境,主要通过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加大校企合作培养等政策予以实现。构建技能形成与提升体系,是我国改善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制度体系、构建有益于技术工人素质提升的体制环境的一种创新,是打牢制造强国人才基础的重要举措。

构建技能形成与提升体系,需要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和技术工人三方共同努力。

政府(社会)要营造崇尚技能的氛围,制定和健全终身职业教育的制度体系和薪酬激励机制,提高技术工人的社会平均薪资水平,吸引更多的优秀青年就读职业院校和技工院校。同时要提升职业院校和技工院校教育水平,确保学生在学校期间能熟练掌握专业技术技能,不仅仅能就业,还要就好业。用人单位要做好技术工人招聘、入职培训、岗位提升培训等,健全企业教育培训制度体系和激励机制,将薪酬福利与能力素质相结合,激励员工通过不断学习提升岗位技能。技术工人要重视自身学习,顺应岗位需要来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

其中,用人单位应积极发挥主体作用,为构建技能形成与提升体系夯实基础。用人单位要重视技术工人队伍建设工作,积极营造崇尚技能的企业文化,培养优秀的高技能人才,同时不断总结、不断提升职业培训管理方式与方法。

加强终身职业培训。用人单位应引入“学习型员工”的理念,提倡技术工人做“学习型员工”,积极构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良性环境,建成人人为师、互助互学、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组织,将培训贯穿于工作的各个层面。突出培训成果的转化,使学员在接受培训的过程中参与生产或技术改造,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引导课程设置、培训内容和培训方法的创新。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将技能训练与理论知识学习交叉进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在工学交替过程中,突出“高技”“绝技”的传承与创新,将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培训模式融合于生产,引导技能人才学绝活、练绝活、钻绝活,营造技能比拼、人尽其才的工作环境,并逐步建立和健全长效机制,为技能人才立足于岗位成才提供保障。

深入实施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实施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是适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要不断优化培训设施设备条件,不断提升技能实训的硬件和软件实力,通过基地建设为高技能人才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加大校企合作培养技术工人力度。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既能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又能共同培养需要的人才。探索引企入校、顶岗实习等多样化校企合作实现方式,可与职业院校和技工院校共建实训基地、共建技能教室、互培师资、开发实训教材、联办技能竞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