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R:职场上的“成长烦恼”谁来解

2021-10-18 阅读次数: 1443

近日,就职于中国太平洋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毕业生李焓,疑在公司宿舍烧炭自杀,结束了自己23岁的年轻生命。此时距离他入职公司仅1个月18天。这位从小学习优秀的“学霸”为何选择以自杀方式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家人怀疑是其工作压力太大导致。

  眼下正值入职季,职场新人纷纷踏上各自工作岗位,他们将面对各种困扰和挑战,作为用人单位,如何帮助职场新人融入团队、化解压力已成为企业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

  名校生自杀引发热议

  据媒体报道,李焓出生于湖北农村,无论在高中、大学,李焓的成绩都很优秀,今年6月,他刚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系毕业。大学毕业后,李焓对家人表示,深圳待遇好,在成家立业之前,希望先到深圳闯一闯。不过,他入职仅一个多月,就在自己的宿舍烧炭自杀。家人怀疑,可能与工作压力过大有关。李焓家人表示,自己曾找李焓帮自己看一个法律文件,但李焓过后回复他:“真没时间看,每天加班到晚上10点才能回去。”

  该事件发生后,引发了网络热议,各种观点不一而足。有些网友认为,作为名校毕业生,面对工作压力选择自杀,是其无法承受从“学霸”到“?丝”的落差,心理承受能力太差。从事销售行业的王小姐坦言:“首先,这世界上百分之八十的人是不愿意做销售的,他没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行业,积累了压力之后又不善于调节,没学会另起炉灶,只会往死胡同里钻,这个结果是必然的。”

  网友“碧云瓷”透露,“做保险是要有业绩的,没有业绩会被主管骂,会在所有人的面前失去所有的尊严。在客户面前,得孙子还孙子,名校毕业的高材生,在家里在学校里,从小就当掌上明珠供着,这种活干不了。说白了,工作上、社会上的种种磨砺就是颜面尽失,小伙只想着高回报,却没有预料到现实与理想的落差。”

  管理有漏洞教育存“短板”

  除了对年轻生命的惋惜,有些网友也对当前学校教育提出质疑,认为学校教育除了要分数、要高考率、要就业率之外,还应该重视对学生的生命教育和情商教育。有位网友一针见血地指出,“职场人需要与同事合作,与上级配合,大量的工作挑战人际关系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以及情绪认知和管理能力。对于这一切,我想学校教得非常少,许多刚刚进入企业的学生都反映,面对这些复杂的关系心里既恐惧又迷茫。他们会发现太积极了不好,因为不会做的时候,过于积极可能捅娄子。他们发觉太被动了不好,别人会以为你不主动太懒惰。他们惊觉多说话不好,因为还无法以职业人的角度讲话,别人会觉得你尽说傻话。他们还体会到少说话不好,因为别人会认为你假清高。”

  社会学家陆震提出,学校教育应该尽快补上“情商教育”、“职场教育”这块短板。“眼下我们的学校教育过于强调分数论,而高等教育则互相攀比就业率,却对毕业生能否适应职场缺乏足够的关注度。”他认为,针对即将踏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高校应加强就业培训,比如入职后会碰到哪些问题、如何处理与同事的人际关系、工作压力大该如何自我调解等等。“也可以请一些已工作几年的学长,向学弟学妹们传授职场心得。”

  当然,也有部分网友认为,对于该事件,企业也应该承担一定的责任。作为企业,应该在职业发展、心理疏导等方面给予新进员工足够的关注度,从而帮助职场新人适应岗位,健康成长。

  临官咨询的首席代表王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道,很多外资企业都有一个系统的新进员工培训方案,“在这些企业的入职培训中,会向新进员工详细介绍企业发展历史、文化价值等,从而潜移默化地让新员工对企业有更多了解和热爱。”她说,一般外资企业培训生需要经过两年时间的轮岗,在不同岗位见习,最后找到合适自己的岗位。

  同时,她指出,此次自杀事件当事人所在的保险行业却有其特殊性,“保险业的大部分一线销售人员与企业没有直接的劳动关系,因此入职培训也主要是针对产品的培训,而在其他方面比较淡化。”王颖说,当前职场新人一般都是90后,自我意识较强,企业可以通过面试过程中的抗压测试初步了解员工适合的岗位;另外,也可以借助心理援助计划等形式及时发现问题、加强沟通。

  企业出招化解“成长烦恼”

  与此同时,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已经有不少用人单位开始重视职场新人的“成长烦恼”,并通过入职培训、心理疏导、职业规划、师徒结对等方式,帮助职场新人适应角色转型,应对工作压力。

  记者从上海航天局802所工会获悉,近年来,随着航天事业发展,所里引进了不少高学历年轻人才,为引导新进职工进入“新角色”,工会专门邀请心理专家举办讲座,帮助职工尽早发现自身压力源,与压力“共舞”,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快乐的情绪完成全年各项任务。

  而在上海市儿科医院,来自临床科室的10名高年资医护人员被聘为“心灵导师”,他们与参加规培的年轻住院医师们结对,时刻关注新生代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成长烦恼,通过心理疏导缓解他们的职业压力,这种新形式的“师徒结对”使儿科医院医护人员流失率逐步降低,职工队伍趋于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