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孩妈就业率低近一成,“母职惩罚”怎么破?

2021-11-11 阅读次数: 1175

从2016年我国实施“全面二孩”,到今年放开“三孩”,舆论场上一直有一种声音:更宽松的生育环境,是否会间接影响女性就业?

近日,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的一项研究表明,就妻子而言,与生育之前相比,生育一个孩子,其就业几率下降约6.6%;继续生育二孩,其就业几率再次下降9.3%。当然,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中等收入家庭。

在一定程度上,这些数据表明,一些人的担心并不是杞人忧天。

曾经,面对“平衡事业和家庭,是不是给女性的陷阱?”发问,演员小陶虹霸气回应,“这是一种习惯思维,为什么没人拿这种问题去质问男性?”或许,确有一长串“女强人”名单,能够证明女性可以家庭事业双丰收。然而,金字塔尖上的女性本就凤毛麟角,个案的成功不具备普遍意义。上述研究也表明,在高收入家庭中,孩子数量对就业影响不大。

体量更庞大的中等收入家庭里,女性承担了更多生育与就业的双重压力。摆在这些职场妈妈前面的问题,是事业、家庭、育儿的“三角”如何平衡。不少表面光鲜的“超人妈妈”,或多或少都在承受生育带来的“母职惩罚”,经常要以牺牲自我换取完美人设。

某招聘网站今年发布的《2021中国女性职场现状调查报告》显示,已育家庭再生育的意愿很难被推动,过半数职场爸妈表示将“维持现状”,不想再生。只有12.7%的职场爸爸希望生育更多孩子,愿意多生的职场妈妈只有5%。

女性是生育决策主体。提高社会生育意愿,如果不重视女性权益和需求,无异于缘木求鱼。现实中,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和职场,一旦选择生儿育女,不少女性要么遭受歧视,丧失一定求职优势;要么被边缘化,遭受“玻璃天花板”越设越高的命运,最后黯然神伤,无奈放弃或部分放弃多年的打拼成果。

无论男女,想在职场脱颖而出,应该靠干劲冲劲韧劲,而不是用性别论英雄。如果女性只能在生育和事业的夹缝中求生存,她们面临的自我怀疑和身份危机,只会加剧“恐生”的情绪。

也就是说,在回答“想不想生”和“生了怎么养”问题时,女性应当被更多看到。

鼓励女性自强自立,实现从“我都要”到“我都可以”,当然必须。但更重要的是,营造更公平的就业环境、更和谐的家庭环境,不让生育成为女性就业的绊脚石和职场打拼的过重负累。

为女性权益兜底,是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的基石。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长宋月萍曾指出,“只有以女性为中心,引入性别视角,全社会,包括政府、企业和家庭都尊重女性的生育价值,帮助女性摆脱困境,缓解生育焦虑,才能将生育友好落到实处。”

自三孩政策落地以来,各地都在探索为职场女性松绑减负的法子,包括延长产假、育儿假,夫妻共享育儿假等。此外,进一步拓宽普惠性托育服务的供给渠道,也是有效破解“育儿难”的利器。

既能赚钱养家,又能貌美如花;既能在职场上披荆斩棘,又能将小家庭维护得井然有序。各方合力保障女性职场权益,是让社会生育意愿从“心动”转化为“行动”的基石。